公元1234年,距离“靖康之耻”已经过去了整整102年湖南炒股配资,距离岳飞遇害的那段悲痛岁月也已有90年之久。
金朝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金哀宗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,临终时,他特意嘱托大臣务必焚烧他的遗体以免羞辱。
然而,火焰刚刚燃起不久,南宋与蒙古组成的联军迅速攻入皇宫,找到了金哀宗的尸体,将其残忍地一分为二,南宋和蒙古各自带走一半,借此泄愤发泄积怨。
从巅峰时期拥有超过700万人的庞大金国,到灭亡时只剩下寥寥10万人,这就是南宋以血债血偿的决心与愤怒。
尽管南宋朝廷成功联合蒙古共同消灭了金国,但在当时的局势下,这场“联蒙灭金”的策略,无异于“前门拒虎,后门进狼”,风险巨大。
南宋统治者早已意识到蒙古的潜在威胁,但当时他们最迫切的目标是彻底击垮金国,洗刷当年“靖康之耻”的耻辱。
展开剩余91%“靖康之变”发生后,康王赵构虽建立起南宋朝廷,但对于那些流亡南方的官员和将领来说,徽钦二帝被俘的屈辱如同一块沉重的心石,永远压在心头。
因此,他们从未停止过对金人的反抗,正是依靠这些坚强的抵抗力量,赵构才能联合众多忠勇将士,重建南宋政权。
南宋“中兴四将”之一的韩世忠,曾在“靖康之变”发生时镇守滹沱河畔(音“呼驼河”)。金军进攻时,他被迫退守赵州城,与王渊并肩守卫城池。
面对人数远超己方数倍的金军,韩世忠机敏地趁着风雪夜色,率领三百精锐兵士突围,直捣金军主帅帐篷,将其斩杀,致使金军军心大乱,最终溃散退兵。
此后,他持续在河北地区率军抗击金军,无论在军中还是民间都享有极高威望。
得知赵构逃至济州(今山东巨野)后,韩世忠立即带领部队前往迎接,拥护赵构重建朝廷,并护送其抵达南京加冕称帝。
南宋迁都临安后,韩世忠继续镇守镇江、江湾一带。金军追击宋高宗赵构北撤时,他曾在长江一带迎敌。
著名的黄天荡之战中,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几乎被韩世忠生擒。
完颜宗弼不仅是攻宋的主将,更是金国主战派的核心人物,若能在此战除掉他,岳飞日后的遭遇或许会有极大不同。
据说完颜宗弼得以脱险,是因为一名奸细指引他挖通了老鹳河水路逃生。
但史料中也记载,韩世忠若非崇福禅院的僧侣率领千余名百姓相助,水上作战的失败或将使他命悬一线。
岳飞更是名震一时,他先后参与并指挥数百场战斗,从金军手中收复了建康、襄阳六郡。
北伐之师挥师北上,收复了黄河沿岸的郑州、洛阳,并在郾城、颍昌大败金军,眼看即将渡过黄河收复大半失地。
虽宋高宗赵构及奸相秦桧出于求和考量召回岳飞,但岳飞的勇猛激励了许多州县抗金,完颜宗弼欲一举灭南宋的计划因此搁浅。
偏居南方的南宋虽屈辱,但也赢得了喘息复仇的机会。
然而,最初登基的康王赵构担忧迎回徽钦二帝后自己会失去皇位,故而召回并杀害了岳飞。
继赵构之后的宋孝宗赵昚(音“甚”),曾派遣张浚(非陷害岳飞的张俊)发动北伐;宋宁宗赵扩也派韩侂胄(音“韩托昼”)北伐。
虽两次北伐未能根本成功,但南宋欲洗雪国耻、收复失地的心志始终未变。
不过,金国当时依旧强大,单凭南宋力量虽收复部分小城,想彻底消灭金国依然极为艰难。
北方除了金国,还有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,以及统一蒙古各部的铁木真。
为了灭掉金国,南宋继“联金灭辽”之后,再度选择“联蒙灭金”的策略。
而此时的金国也正好给了南宋与蒙古联手的机会。
女真人生长在白山黑水的严酷环境中,艰苦的生活锻造了他们骁勇善战的性格,契丹人曾评价女真人“满万不可敌”。
相比之下,北宋由于赵匡胤“陈桥兵变”夺取江山,文臣权势远超武将,朝廷整体轻视武将。
北宋军力并非薄弱,主力是种师道带领的种家军,但宋钦宗为避免得罪金人,拒绝种师道屯兵黄河的建议。
种师道因朝廷无视劝告而忧愤成疾,很快去世;另一位主战派大臣李纲被调离前线任职河北。
内部无力,外有奸臣,加上宋徽宗迷信,使“靖康之耻”成为必然。
占据半壁江山的金国离开白山黑水的艰苦环境后,不久便被中原繁华蒙蔽双眼。
金国的衰败开始于“汉化”进程。
从制度上讲,“汉化”并非坏事,但金人最先学习的却是享乐与官僚腐败。
女真人因骑射传统,军队战斗力极强;然而一旦追求奢靡安逸,锐利的爪牙便开始钝化。
官僚腐败的危害更甚。
当官员们忙于推卸责任、明争暗斗时,金国已无异于“靖康之变”前的北宋。
金世宗曾意识到这一危机,任内禁止女真人改汉姓、穿汉服,力图保持传统风貌。
但他的努力终不敌腐败风气,金世宗死后,一切迅速倒退。
1168年金章宗即位,金国人口由300万户激增至722万户,达到巅峰,然而危机也浮现。
金章宗在位期间,黄河三次决堤,财政严重恶化。
尽管他酷爱宋徽宗瘦金体书法,但治国能力远不及偶像。
为弥补财政缺口,金章宗滥发纸币(北宋时期已有“交子”纸币)。
此举导致通货膨胀,虽上层影响不大,但无数百姓生活陷入困境。
而这些百姓,正是推翻王朝的根基力量。
1206年金军在“开禧北伐”中战胜南宋,仅凭借南宋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内耗;此时金国已完全走向衰败。
统一草原诸部的蒙古大汗铁木真,因先祖俺巴孩被金熙宗残忍杀害,发动蒙古对金战争。
蒙古军虽人数不及金国,但草原铁骑骁勇善战,且统一后没有内部权力纷争,战力极强。
1211年野狐岭之战,蒙古10万大军大破金国50万军,金国元气大伤。
金国衰落固然因蒙古侵袭,但内部腐败同样是重要因素。
蒙古与金的战争持续23年,金军节节败退,甚至将都城由中都大兴府迁至开封。
但要彻底灭金,蒙古仍需南宋配合。
当时蒙古大汗窝阔台根据金军布防,规划三路进攻路线:东路军从山东济南进攻汴京,西路军从关中地区压制,窝阔台亲自率中路军正面攻汴京。
中路军必须通过险要的潼关,金军主力据守此地,潼关守军与汴京守军互相支援形成坚固防线。
为速攻汴京,窝阔台命拖雷率西路军绕开潼关,迂回至金军侧后方。
此路径需穿越大散关深入南宋领地,南宋自然不会轻易放行,除非双方结盟。
1232年,蒙古派遣王檝出使南宋,商讨结盟灭金事宜。
蒙古提出的条件极具诱惑力:灭金后,以河南淮阳县和上蔡县为界,东南归南宋,西北归蒙古。
尽管收复失地诱人,南宋内部对结盟蒙古意见分歧明显。
以参知政事乔行简为首者认为:金国是南宋和蒙古间的缓冲地带,借道蒙古无异于唇亡齿寒,风险巨大。
但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张:金国已无力抗衡蒙古,与其继续给金缴纳岁币,不如联合蒙古清除这个死敌。
毕竟,南宋对金人一直怀有“不共戴天之仇”。
蒙古灭金后,南宋可暂时缓冲,将力量集中应对蒙古南下。
朝廷经过激烈争辩,真德秀派占上风,最终决定联合蒙古灭金,雪国耻为首要目标。
1233年,南宋派大将孟珙攻占邓州、唐州,后与蒙古塔察儿联合围困蔡州。
曾达到722万人的金人,到灭亡时仅剩不到10万。
金朝最后皇帝金哀宗因体型肥胖无法骑马逃跑,将皇位传给大将完颜承麟后自杀。
完颜承麟亦难逃乱军之劫,不久战死,金政权终告覆灭。
金哀宗完颜守绪终未得全尸,死后被南宋和蒙古分尸而取,分别带回发泄愤恨。
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南宋能做到如此地步,足见其对金朝的仇恨之深。
虽然南宋报了“靖康之耻”,但随之而来的代价也随之而来。
金国灭亡后,蒙古原承诺给予南宋土地,却反而在南宋意图收复河南时与其为敌,双方联盟破裂。
1234年金国灭亡后,1235年蒙古便对南宋发动战争。
南蒙战争持续45年,初期因蒙古主力西征,南宋在对峙中略占上风。
但南宋虽占优势,始终采取防守策略,未能主动进攻。
待忽必烈继位后,战局迅速逆转。
南宋朝廷似乎总在关键时刻出现“奸相”。
“靖康之变”时有蔡京,阻挠岳飞收复失地的是秦桧,南宋末年又出贾似道。
内忧外患交织,尽管有陆秀夫、文天祥等忠臣,终难挽救败局。
1279年,陆秀夫背负8岁皇帝赵昺于崖山跳海,南宋彻底灭亡。
回望当年与蒙古联手灭金,南宋不过是“前门拒虎,后门进狼”。
今年春季热映的电影《满江红》再现了南宋初年的屈辱历史,直接激发了民间祭拜打秦桧的人数大增。
纵观两宋历史,朝廷并非没有组织起抵抗金军的力量,反而是内部官员权力斗争,让真正有志收复失地的将士无用武之地。
韩世忠、宗泽、岳飞、刘琦等名将多次击败金兵,文人如辛弃疾亦文武兼备。
“靖康之变”前,李纲、种师道这样的将领也都在,但皇帝只求安逸,才让宋朝得“弱宋”之名。
当权者不肯用心,纵然将帅再努力湖南炒股配资,也难改国势衰微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